零废弃总蓝图目标:延长实马高垃圾埋置场寿命

新加坡首个零废弃总蓝图设下新目标,预计到2030年让实马高垃圾埋置场每天处理的垃圾减少30%,以延长实马高岛的使用寿命,过了2035年仍能使用。

本地去年制造约770万公吨垃圾,按照目前的速度,至今投入运作20年、位于实马高岛唯一的垃圾埋置场,到了2035年就会被填满。如今,每名国人每天丢弃800克垃圾,其实只要每人每个月减少丢弃约15个玻璃瓶,埋置场处理的垃圾就能减少三成。

环境及水源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星期五(8月30日)宣布正式推出零废弃总蓝图。除了上述目标,总蓝图也旨在推广国人的再循环意识,预计到了2030年,整体社会的再循环率可达70%,家庭和非家庭再循环率分别达到30%和81%。

我国去年的主要垃圾源包括建筑废料、纸张或纸皮、塑料等,所有垃圾中有约60%经过再循环处理,其余的会被运往实马高岛处理,当中多为可燃烧垃圾。

为达成总蓝图设下的目标,政府会带领业者多管齐下,透过自动化气动垃圾收集系统、TuasOne废料转化能源厂等基础建设,以及多项资助创新科研项目的津贴计划,共同促进环保服务业的转型。

目前,我国的建筑废料、铁和非铁类金属已达到近100%的再循环率,政府将继续针对其他垃圾源对症下药。可持续资源法案下周将在国会提出二读,旨在加强监管食物、电子和包装垃圾这三大垃圾源。

为加强我国自行处理再循环废弃物的能力,国家环境局正探讨建立专门处理电子垃圾的再循环设施,回收大型家电、电池和电灯。该局也在研究如何实行塑料再循环科技,接下来会展开行业咨询。

此外,全岛蓝色回收桶最迟到了明年中将贴上新的标签,以更明显的标示推广正确回收的意识,包括提醒公众不要将食物和饮料丢进回收桶。

为了避免公众误以为回收卡车是一般垃圾车,所有公共垃圾收集业者的回收卡车也换上蓝色新装,车身印有“我是一辆回收卡车”的字眼。

在制定零废弃总蓝图时,政府展开了八次焦点小组讨论和对话会,咨询超过250家公司,让逾5000户人家参与调查,网上公共咨询也收到逾1300份反馈。

许连碹受访时强调,零废弃的愿景无法单靠政策实现,合作伙伴的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将持续更新总蓝图,与国人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打造可持续发展社会。”

通过采纳循环经济模式,许连碹指出,我国将不断重复使用再循环资源,并推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碳排放量和垃圾产量,从而缓解我国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模式也能创造新的行业和需求,为我国带来更多商机和就业机会。”

除了资助更多由下至上推行的环保措施,政府下个月也将成立公民工作小组,着重探讨如何鼓励更多家庭响应再循环,以及解决蓝色回收桶的污染问题。

The lifespan of Singapore’s only landfill is shortening, and to help extend it, the Government yesterday announced a new waste reduction target for the nation and an action plan on how to achieve it.

By 2030, Singapore wants to send about one-third, or 30 per cent, less waste to offshore Semakau Landfill to help it last longer than the projected 2035, said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Amy Khor yesterday.

Already, the landfill has seen its lifespan shorten from 2045 to 2035. About 2,100 tonnes is now sent to the landfill daily.

Achieving this target would require regulatory teeth, new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nudge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recycle more – solutions laid out in Singapore’s first zero-waste masterplan launched yesterday.

In explaining the importance of tackling waste, Dr Khor said this was a way of supporting climate mitigation efforts. Scarce resources are depleted when people produce, consume and throw away, she said.

“The associated activities – be it mining, manufacturing or shipping – also emit greenhouse gases. These gases trap heat in the atmosphere and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she added.

The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Bill will be passed in Parliament next week, she said. This will provide regulatory teeth for th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measures to reduce waste from three key streams: electronic waste, food waste and packaging waste.

The masterplan also looked into infrastructure.

Singapore is now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e-waste recycling facilities for items such as large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lamps; and is also looking into available plastic recycling solutions and technologies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Singapore.

China’s recent ban on plastic recyclables has shifted the trade patterns of this material, Dr Khor said.

“We believe that closing the plastics loop domestically, to extract treasure from trash, is an area where both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pportunities lie,” she said, citing the example of mechanical recycling to turn waste plastics into plastic pellets for new products.

Ms Lee Bee Wah, an MP for Nee Soon GRC, said the masterplan, launched soon after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sounded the clarion call on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t the National Day Rally earlier this month, would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issue.

She said: “What I hope to see is this message trickling down to individuals. Nothing is too small or too little to save the earth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esterday, Dr Khor also unveiled a new look for recycling trucks and new labels for bins.

Singapore’s domestic recycling rate has fared poorly over the years, hovering in the region of 20 per cent. In comparison, the industrial sector recycled 74 per cent of its waste last year. Among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domestic recycling rate is the contamination of recyclables, which happens when food is thrown into recycling bins.

The new labels prominently state that no food or liquids are allowed in the big blue recycling bins.

A spokesman for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said the cost of the new labels was “a very small fra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public waste collectors’ contracts”.

She added: “If residents follow the illustration… the domestic recycling rate will improve, and this will increase the ease and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 waste collectors’ work.”

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 chairman Melissa Tan said the waste reduction target was achievable – if individuals also stepped up to recycle more. “The industrial sector has already done its part. If individuals too make the effort to recycle more, then hitting the target is very achievable. The new recycling labels may help in this area.”

Source: Zaobao / The Straits Times

北极飘雪中的不速之客

近日,《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北极地区已经存在着大量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

CORE01COV
CORE02

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对这些微塑料是如何到达北极的途径进行了分析。除洋流作用以外,另一种途径是由降雪的形式到达北极的。

CORE03
CORE04
CORE05

研究人员对弗拉姆海峡、斯瓦尔巴特群岛浮冰上的雪进行了取样研究,并对比了瑞士阿尔卑斯山人口稀少地区和不来梅、巴伐利亚人口稠密地区雪样中的塑料微粒密度。结果表明,人口稠密地区大气沉降物中的微塑料密度明显高于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

CORE06
CORE07

在2018年,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就已发现北冰洋每升海冰含有超过12000个塑料微粒。

CORE08

微塑料正在污染人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源和食物链,也影响了自然环境中大多数物种的生存。

CORE09

很多动物也因为摄入大量塑料,无法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导致内伤、消化障碍甚至死亡。

CORE10
CORE11
CORE12

2019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委托澳大利亚卡斯尔大学进行研究,发现普通人每周被动摄入约5克的塑料微粒,相等于一张信用卡的塑料当量。

CORE13
CORE14

据统计,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瓶装饮用水、食用贝类等所摄取的微塑料可高达32000个,这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CORE15
CORE16

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被带入人体,影响健康。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微粒甚至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

CORE17

即使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北极地区,
也难逃微塑料,这个不速之客的威胁。
……

人类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也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更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者。我们要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人,拒绝让自己变成欲望的被动者,必须积极采取行动,改变生活习惯,彻底解决微塑料产生的根源!

CORE18

R生活 – Reading 阅读

真正的阅读
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快乐和幸福!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无论想知道任何事情,只要在手机里输入、搜索,我们便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它们无法代替阅读书籍给予我们开阔的视野、成熟的心灵和增长的智慧。

READING01

读书是最好的、最经济的认知自我、了解社会、接触世界和探索生命的途径。它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专业技能、奠定人文素养、慰藉内在心灵和充实精神世界。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仅能使人爱上读书,更能从阅读中成长和蜕变。

READING02

泛读

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READING03

精读

与工作和专业相关的书籍或经典著作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研究,并且必须要给出自我的见解和评价。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品读,才能体味到文章中的微言精义。

READING04

通读

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以采用通读的方法。从头至尾通览一遍,意在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迅速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的框架。

READING05

写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重要的书,要做笔记、记心得,和写文章相结合起来。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落笔成文,重新反馈出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力,成为自己真正的精神财富。

READING06

选读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ADING07

现代的生活节奏飞快,但每天仍要留给自己一定的读书和学习时间,给自己一个空间独处、思考。身在安静之处,享用一杯热饮,放松心情,轻轻地翻开书页,感受书香,尽享书中丰富多彩的世界。

READING08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读诗可启发人的想象力,提升审美力,陶冶性情,感悟生命的本真。唐诗、宋词、《诗经》、《世界名诗鉴赏》是非常好的选择。

READING09

读史书可以使人明智,鉴古通今,比如读《史记》、《三国志》、《全球通史》等。我们能从中洞悉历史的发展规律,借历史事件反思现实,避免重蹈覆辙。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成长际遇和人生方向。

READING10

读哲学书可以使人逻辑缜密,思路清晰,具有自我判断力,对人生和世事有独到深刻的见解,不会轻信谣言、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外哲学经典都是绝好的精神食粮。

READING11

读名著经典尤为重要,像《论语》、《王阳明全集》、中国四大名著、西方名著经典、莎士比亚全集等。这些是人类百年来,甚至是千年的思想、文化、风俗和信仰的沉淀和浓缩。置身于其中,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重生。读过经典的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更明晰透彻。

READING12

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印迹,对自己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我们的心境和精神层次在阅读中渐渐不同,变得不短视而更具有前瞻性和判断力,对人生的感悟更深刻,活得更明白。生命长度是有限的,那就让我们通过阅读,去拓展生命的宽度和纬度,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吧!

学者:填海造岛效能较圩田广泛 也不影响海岸线景观

填海造岛应对海平面上升,既能缓解我国淡水不足问题,也能保护东南沿岸地区。受访学者认为,相较于建造圩田,填海造岛效能更为广泛,也不会影响海岸线景观,不过政府须进行谨慎长远的规划,确保设施规模足以抵挡不断变化的气候危害,否则将功亏一篑。

李显龙总理在前天的国庆群众大会预计,未来100年政府将投入至少1000亿元应对海平面上升给我国造成的威胁。公用事业局计划在滨海堤坝的另一端,兴建第二个水泵房以便排洪。

政府也正探讨以德光岛的小型圩田(polder)积累经验,以便抗洪,或以填海方式于东部岸外填海造岛,与新建堤坝相互连接,形成蓄水池防洪。

公用事业局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表示:“与建造滨海蓄水池的目的相似,从滨海东到樟宜一带填海建岛的概念不仅为东部海岸线提供保护,也能借此机会为后代创造新的蓄水池及土地。”

若最终成型,它将成为我国第18个蓄水池,加强我国淡水储备能力。

政府早前宣布,德光岛西北端圩田工程于2022年完成后,将为我国增添810公顷土地,相当于两个大巴窑市镇的面积。

圩田是指透过筑堤围起一片水域,将里面海水抽干形成低于海平面的陆地。与传统填海方法相比,圩田填海使用的沙土量较少,在邻国纷纷停止输出相关原料的背景下,一般认为这个方法的环境成本与耗资较为低廉。

不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刘立方教授受访时说,从设施效能来看,圩田的功能主要为防灾,功能相对单一。

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或达一米。要是碰到涨潮加大浪等极端天气,海平面甚至可能升高四米。

刘立方预测,尽管圩田的防波堤(seawall)能更轻易地加高和改良,一旦沿用到东海岸,沿线堤坝须加筑至四米以上,这“将影响周边景观,对居民造成不便”。

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主席霍顿(Benjamin Horton)教授受询时则提醒,随着海平面上升速度不断加快,圩田外的防波堤须提高,造成“圩田相对防波堤变得更深,因此圩田将更脆弱,维护成本更高”。

反观填海造岛,刘立方认为“围岛后形成的蓄水池,除了缓解新加坡淡水不足的问题,若认真设计,真正抵御海水的防波堤远离海边,蓄水池则能美化近岸景观”。

无论是建造圩田,还是填海造岛,刘立方说,在环境与工程角度看都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可行做法。不过,他提醒,气候变迁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不能低估其变化速度。“应对海平面上升绝对要长远的政策规划,每隔几年就要时常调整,确保设计有弹性,否则可能无法抵挡灾害冲击。”

霍顿则表示,除了填海,也有其他降低海平面上升风险的解决方案。“但我们更应先专注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的速度。”

Source: Zaobao

2019 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李显龙总理演讲 —— 关于环保

2019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年及建国54周年。隆重庆典之后,于8月18日迎来了备受期待和瞩目的国庆群众大会。

在此次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主要围绕着中美关系、经济、教育、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五大议题发表讲话。在谈到接下来100年如何发展和建设新加坡时,李显龙总理首先从气候变化开始谈起

气候变化可能听起来很“抽象”,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好像很“遥远”。不过它却是人类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李总理指出,我们的年轻人有意识地关注事态的严重性。当新加坡青年理事会问年轻人对新加坡未来有什么愿景时,他们当中好多都提到了环境。

什么是气候变化?
为何我们要关心这个问题?

李总理尝试简单地解释说,人类活动,如开车、搭飞机、开工厂或使用家电,都在使用以化石燃料产生的天然气来驱动电力,而我们正在向大气层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大气层累积,会将太阳的热能困住,导致地球气候暖化。

我们地球的温度已经比100多年前,工业化时代以前,上升了1摄氏度。再加上气温如今仍不断上升,而且还上升得越来越快。格陵兰(Greenland)和南极的冰盖已经在融化,导致全球各地海平面上升。

联合国目前预计,海平面在本世纪末也就是80年后,将上升达1米。然而,科学家预计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一直在增加,所以海平面很可能比目前预计的,升得更高更快。全球暖化也造成天气越来越极端,干旱越来越严重和持久,降雨和暴风也越来越猛烈。

我国的天气越来越热,暴风雨也越来越猛烈。这些情况很可能在我们好多人的有生之年,未来几十年内加剧。瑞士一项调查发现在2050年,也就是30年后,全球数个城市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其中一个城市将是新加坡。

李总理强调,一定要为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做好准备。这当中有很多风险和后果。他指出,很多国家会出现新疾病、更频繁的瘟疫、粮食短缺,人口被迫迁徙,甚至战争。不过,以我国而言,新加坡是个低海拔岛屿,上升的海平面对我国而言是尤其致命的威胁。

李总理忆述,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水灾在我国很常见,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当涨潮时,我国低洼地区的沟渠,就算不下雨也会几乎填满。一旦下雨,就会淹水。

李总理说,曾听过卫生部长颜金勇说,他小时候和家人住在牛车水的香港街,父亲在那里开店。每当水位涨得特别高时,沟渠就会溢水,一直到他父亲店外的五脚基。而这样的情况每年会发生好几次。因此,他的父亲需要搭建架子来叠货物,以防万一。对当时只是个小男孩的颜金勇而言,这很好玩,但事实并不是。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

如今这些淹水问题已大致解决。我国已改善了沟渠系统。政府也规定建筑物必须建在较高的地基上,至少高于平均海平面3米。不过海平面在水位上涨时,可以高达2米,因此3米不算很高。李总理说,这只为我们留下1米的缓冲。

然而,随着全球暖化,若海平面升高1米。我们将失去这个缓冲。到时如果大雨遇上水位上涨,这些水将“无处可去”,李总理形容,我们到时真的就陷入水深火热了。

那我们可以做什么?

李总理例举了三件事:
1. 明白气候变化
2. 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3. 适应气候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气候变化对新加坡意味着什么。因此我国成立了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 Singapore,简称CCRS),有一组科学家和气象学家,以及超级电脑来模拟天气情况并做研究,他们的资料有的可以追溯到超过100年前。

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正同邻近国家的相关机构合作,仔细研究气候变化对本区域的影响。他们已发现到处于赤道的新加坡,比普遍研究所认为的,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李总理说,我们要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换言之,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已经和世界各国合作降低排放量。我国是巴黎气候协定(Paris Agreement)的缔约国。我们已定下目标在约2030年以前,放缓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了做到这点,政府去年开始征收碳税。

李总理也呼吁,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角色,为环境可持续性和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尽一分力。例如我们可以记得关灯,减少浪费,并在生活中进行更多再使用及再循环。

李总理说,我国制造了大量垃圾,这可以源自过多的包装、食物垃圾或电子垃圾。这些物品都必须丢弃,并且时常会焚化,造成更多二氧化碳的产生。

李总理说:“我们的垃圾填埋场在实马高岛(Pulau Semakau),不过那里迟早会填满,或许我们到时需要一座“实马高山”(Bukit Semakau)了!”

李总理指出,我们需要找到可持续的方案解决问题,我们的年轻一代国人也已在为此尽力。我们需要更多年轻新加坡人,成为问题解决者、创新者、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这是他们这一代的大挑战。

虽然新加坡无法单靠自身力量来阻止气候变化,但我们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并且尽一己之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鼓励他人尽力,共同找出方法解决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不过很遗憾,这样的方法还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只有全力以赴,防范未然。

李总理说,第三件可以做的事,是适应气候变化,尤其是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措施,为不同的建筑和发展项目做足保护,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

拿地铁站来说,我们的地铁站入口都是抬高的。你需要先走几步楼梯,才能进入地铁站搭电动扶梯,这就是我们预防地铁站淹水的保护措施。

以新发展项目而言,与其像过去规定建筑物必须建在高于海平面3米的基础,如今我们需要建筑物建在高于海平面至少4米的基础。以重要基础设施而言,例如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和大士海港(Tuas Port),则要建在至少高于海平面5米的基础上。

不过只采取针对措施是不足够的。我们也有许多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无法随意抬高或运送到更高的地面上。新加坡大多数地方依然是低洼地区,我们需要以整体方式保护这些地区。

李总理从新加坡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山丘不多。当海平面上涨时,新加坡很多地方都会有淹水的风险。这不但将影响房价,也事关安全和是否宜居。除了低洼地区,整个城市都会遭殃,因为道路和地铁都必须经过低洼地区,医院、学校及工作场所也都在那里。

李总理说,我国不可能在一大块地区受海平面上涨影响的情况下,指望其他地方如常运作。除了针对个别地区,我们也必须采取整体措施,这意味着要保护我们的海岸线。李总理强调,我国已彻底研究海岸线,并分为不同区块。一些区块可能更容易受影响,不同区块需要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政府将率先开展对较关键区块的保护工程,比如市区-东海岸、裕廊岛。

为保障市区不受水灾影响,我们兴建了滨海蓄水池和滨海堤坝。滨海堤坝的水泵房(Pump House)目前装有七个大型水泵,在水位上涨时,将滨海蓄水池里的水排入大海,将市区的雨水引入滨海蓄水池。

然而,李总理指出,当海平面上升时,单靠滨海堤坝目前的水泵房是不够的。公用事业局已计划在滨海堤坝的另一端兴建第二个水泵房。东海岸则会采取不同方案。李总理说,将探讨效仿荷兰的做法,制造圩田(polder)。

李总理指出,在荷兰,一些低于海平面的低洼地被称作“圩田”,是荷兰填海造出的土地。荷兰人先在海上建造堤坝,之后将堤坝后方的水排出,抽干土地。在荷兰,他们得靠风车将圩田的水不断排出。

我国在德光岛已建造小型圩田,积累运作经验。这个圩田将用于国防部的军训。李总理表示,通过圩田的方法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低洼地区,也将让我国从海水中造出新地,用作房屋或其他用途。李总理也指出,另一个方法则是在滨海东至樟宜进行填海。将一些邻近岛屿与不同的堤坝连接起来,建造一个与滨海蓄水池类似的蓄水池。这也将加强我国在水源方面的韧性。

政府将仔细研究各种方案,再决定最终要怎么做。李总理表示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有很好的工程解决方案,但是这都需要用钱。要让我国能够应对海平面上升,需要多少钱?李总理预估,可能至少需要1000亿元

李总理说,如果要在10年内解决问题,我国将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源。但这是个需要50或100年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能够采取50到100年的长远方案。

李总理强调,我们针对气候变化的防御措施,应该如对国防一样,给予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年复一年加以投入,维持相关预算,并花未来多年或多代的时间,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负担得起费用,并在必要时做好准备。李总理说,国防和气候变化都关系到我国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尽全力保障岛国的生存。国防与气候变化的区别在于,国防是为了避免战争,而气候变化则一定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只是时间早晚。

李总理说,我国必须循序渐进,并灵活应付气候变化。国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并持之以恒。我们必须做出这个努力,否则我们的后代将为我们这一代没有采取行动而感到羞愧。

了解、减缓、适应 应对气候变化现在须未雨绸缪

气候变化对一些人而言,或许看似抽象和遥远。但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我们的年轻人本能地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全国青年理事会最近询问年轻人对新加坡未来的愿景,不少人提到环境课题。

什么是气候变化,为什么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课题?让我尝试简单明了地解释。

人类活动在大气层中释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

我们开车、乘搭飞机,开制造厂,或是在家里使用电器时,都在制造二氧化碳。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天然气来发电,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囤积在大气层中,吸收太阳的热量,导致地球暖化。

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已经比100多年前的前工业化时代高1摄氏度。1摄氏度听起来不多,但却影响重大。不仅如此,气温还在继续上升,格陵兰和南极洲冰层溶解流入大海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联合国目前预计,地球海平面将在本世纪结束前上升一公尺,一公尺约等于三英尺。这是仅仅80年后的事。但科学家的预测数字正节节攀升。因此,海平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可能比预测中来得更高、更快。

全球暖化也令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干旱变得更严重,并持续更久,降雨和暴风雨也更强烈。

新加坡已经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冲击力。我们的天气明显地变热,暴雨也下得更大。而这种情况在下来几十年内很可能恶化,这是我们许多人有生之年中会遇到的事。

多个城市到2050年将出现史无前例气候转变

瑞士近日的调查发现,到了2050年,即距离现在只有30年,世界上多个城市会出现史无前例的气候转变,新加坡将是其中之一。

我们必须为气候变化对新加坡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它将带来许多风险和后果,新的疾病、瘟疫更频密、食物短缺、流离失所的人口被迫移民,甚至可能引起战争。

因为我们身处低洼的岛屿,新加坡面对海平面上升这一大威胁时,格外脆弱。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新加坡时常淹水,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这也是我为什么先前提到,来自惹兰加由的吴阿仔大叔得在淹水时,得解救这么多受困的居民。涨潮的时候,即便没有下雨,新加坡低洼地区的排水沟渠的水也会满到边沿。一旦下雨,就会淹水。

颜金勇告诉我,他小时候一家人住在牛车水的香港街。他的父亲在那里开店。每年有几次,海水会异常高涨,水就会从沟渠溢到店门口的五脚基。没有下雨的时候,也是这样。

他的父亲需要用架子把货品叠高,避免它们碰到水。对年纪轻轻的颜金勇来说,这好玩极了。不过,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旧的淹水问题,现在已经大致解决。我们改善了排水系统。我们要求大厦建在更高的平台上,比平均海平面高至少三公尺。

这听起来很高,因为大多人身高都不到两公尺。但三公尺其实不算很高,因为在涨潮的时候,水面可以比平均海平面高出两公尺。这意味着,只剩一公尺作为缓冲来应付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大雨。

雨水会稍微填满沟渠,但雨水还有地方可以流。因为有这一公尺的缓冲空间,我们能应付现有的淹水问题。但随着全球暖化,若海平面上升一公尺,我们就不再有缓冲空间了。涨潮的时候,水已经淹到五脚基,没有缓冲空间。若大雨碰上涨潮,水无处可流,那我们就真的是“祸水难逃”了!

就如孟加拉遭遇龙卷风,或举更极端的例子,像美国新奥尔良2005年遭遇卡特里娜飓风一样,整座城市被淹没。新奥尔良大部分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那我们能做什么?三件事:了解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让我一一解释。

首先我们得针对新加坡的情况,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会造成炎热天气、极端天气、干旱、强烈风雨还是海平面上升?进而思考该怎么办。我们成立了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

我今年初到那里参访。他们有一组科学家、气象学家和他们在研究时用来模拟气候的超级电脑。

他们给我看了手头上的记录,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包括1930年代的气候记录,这记录细心地收藏在花柏山上的气象站。

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正在和邻国伙伴合作,更仔细地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他们发现比较靠近赤道的新加坡,比国际模式预测的,更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第二,我们必须减缓气候变化。换言之,我们必须尽一分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加坡已经加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措施。我们是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国之一,并承诺减少,并在2030年持平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去年推出了碳税。

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分力

每个人都可以为推广永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分力。例如记得关灯、减少垃圾制造量、再使用和再循环等。在新加坡,我们制造大量的垃圾。不论是过多的包装、食物垃圾或电子垃圾,这些都得丢弃,然后经常被焚化,如此一来又制造更多二氧化碳。

我们的垃圾埋置场在实马高岛。但它迟早会被填满,然后我们就需要实马高山丘!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年轻新加坡人积极贡献的领域。例如热衷于可持续发展的法拉·珊瓦丽。

法拉几年前共同创立了“修理咖啡店”,教导他人如何维修损坏的电子器材、家具、玩具,和衣物,让这些物品焕然一新,而不是被丢弃。

我们需要更多年轻新加坡人像法拉一样,做个解决问题和创新的人,当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大挑战。

———————

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对生活具有深远影响。长期策划和重大的投资是有必要的,以确保新加坡具备能力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解释了了解气候变化的必要,以及持续推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我们须负责任地采取及时的措施,并分许多年来担负成本。气候变化是新加坡和世界各地面临的最大挑战,但通过慎重的长期策划,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气候行动,我们可以克服这个挑战。

——环境及水源部长
马善高

Source: Zaobao

严肃看待气候变化课题 百年内或须花千亿应对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绝不容忽视,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我国很可能在未来100年花上1000亿元或以上,以采取必要防御性措施保护海岸线。

李显龙总理指出,就如组建新加坡武装部队担负国防重任一样,气候变化关乎我国生死存亡,国人应该像看待我国防务一样,极严肃看待气候变化课题。

李总理昨晚(8月18日)发表国庆群众大会演说时,以相当大篇幅谈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政府下来会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全球暖化已使得气候变得更为极端,作为四面环海的低洼岛国,新加坡除了暴雨情况加剧,气温显然也更热,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恶化,很多国人在有生之年都会感受得到。

目前,格陵兰和南极融化中的冰盖已流入海洋,导致世界各地的海平面上升。

李总理指出:“联合国目前估计海平面最迟将在80年后的本世纪末上升多达1公尺。但科学家的估计数据一直在提高,所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可能来得更快,上升幅度也更高。”

因此,我国须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保护个别大楼和发展项目,包括建造入口处垫高的地铁站。新发展项目也必须建在至少高于平均海平面4公尺以上的结构。

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和大士码头等关键基础建设,则建在至少高于平均海平面5公尺的结构上。但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李总理说,新加坡大部分地区属低洼区,须采取整体性措施加以保护。

此外,很多老旧大楼也不可能就这样抬高起来或迁往更高的地方。

他指出,一旦海平面上升,包括从东海岸到市中心的低洼区都会面对更大的风险。这不仅会影响房价,也会危及居民的安全和生活。

目前,政府已针对全国海岸线进行仔细研究,将海岸线分成不同区块,有些区块更容易受到影响,须靠不同策略去保护。

李总理说:“政府必须列出优先工作事项,从情况更为严峻的区块,尤其是市中心到东海岸,及裕廊岛一带开始做起。”

目前,在涨潮时候遇上滂沱大雨时,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的水泵会将水抽出来排入大海,好让在市中心一带的降雨能流入滨海蓄水池。

滨海堤坝 须建第二个水泵房

海平面上升时,滨海堤坝现有的水泵房(pump house)将不足以应对更大的水量。为此,我国必须在滨海堤坝对面建造第二个水泵房,公用事业局已开始为此进行规划。

此外,政府也开始在德光岛建造小型圩田(polder),累积打理圩田的经验。这是我国保护东部海岸线的做法之一,不但能为低洼区提供多一层保护,也能填海造地,用来建房子等。

另一可行的方法是在滨海东至樟宜一带填海造岛,再建堤坝把这些岛衔接起来,形成类似滨海蓄水池的蓄水池。

李总理说,在未来50至100年,我国必须做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准备。“政府会仔细检讨评估所有选项,届时再决定哪个是最好的方法。”

“在新加坡,我们可以采取长期的方案来解决长期的问题,这不是什么国家都能做到的。但在新加坡,我们就可以。” 

Source: Zaobao

实况报道 – 海平面升高 土地不够用 打造海上浮城是否可行?

新加坡人口密集,土地匮乏,三分之一地区高出平均海平面不到五米,为扩展用地建立“海上浮城”的想法在许多人看来是异想天开,不过在新加坡浮动解决方案学会主席林顺兴(75岁)眼中,这正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之一。

国人最熟悉的超大型浮动结构或许是滨海湾浮动舞台。曾任吉宝船厂总经理的林顺兴介绍,利用海洋扩大活动范围绝非打破传统的另类创想。例如,全球各地为钻井平台工人打造的水上住宿(floatels)已相当普遍;日本建设了1000米长的试验性机场跑道;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有世界首个浮动农场,设施的电力全由浮动太阳能板生成,水源则从收集到的雨水过滤而得,因此比起在陆地上碳足迹大幅减少。

林顺兴提倡的“海上浮城”,倒不是让国人迁居海上,“这在社会交往上并不可行”,而是将一些位于本岛的基础设施转移到南部海域的浮动平台,例如港口、发电厂、海水淡化厂等。他笑说:“就连高尔夫球场也能移到海上来,省下我国珍贵的土地空间。”

作为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工程系首批毕业生,林顺兴兼具海事与土地工程背景,从2012年开始研究并倡导我国采用超大型浮动结构。他日前受访时耐心解释相关概念,“你坐过大型游轮出海吗?站在超大型浮动平台上,感觉就像在游轮上一样平稳。”

林顺兴认为,海上建筑既有效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恶化,也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到2021年,我国计划在登格蓄水池启用面积约45个足球场的本地首个大型浮动太阳能光伏系统,预计可满足公用事业局7%的能源需求,每年减少2万8000公吨碳排放。

林顺兴表示,新加坡单靠清洁能源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存在难度。“你看英国的离岸风力发电场,分布面积约2万个足球场总和,能给60万户家庭供电。新加坡就算在所有建筑外层和屋顶,以及地铁轨道等都装上太阳能板,也无法提供足够能源,因此要另辟蹊径。”

许多人都不知道,人类所需的七成以上氧气是由海洋浮游生物与海藻生成。林顺兴的设想是,基础设施移到海上浮体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人工管道排入布满浮游生物与海藻的海洋中,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现碳中和(carbon neutral),抵消温室气体排放。

“加上海水吸热能力远高于陆地,垃圾焚化厂将能减少能源损耗,提升工作效率。发电厂在能源转换中所需的冷却水,如果使用深海水,将比目前从近海抽取的水温低5摄氏度以上,发电效率会相应提高。”

据专家估计,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或达一米。林顺兴说,使用高标号混凝土打造的超大型浮动结构每平方米造价约2000元,远低于填海造地,寿命长达200年。“从经济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浮动建筑是比填海更好的方法。它随潮涨潮落漂浮,受海平面升高的影响也较小。”浮动建筑浸在水下的部分,则能成为珊瑚礁等水生物的温床。“公园局也无须花高价在海中放置人工礁结构,珊瑚在此安家,也可减少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加坡浮动解决方案学会正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等机构积极联系,希望可以开展相关试验项目。

林顺兴相信,“新加坡有能力与条件成为工业活动超大型浮动结构的试验基地,成为向全世界展示碳平衡成果的窗口。”

Source: Zaobao

全球平均气温今年7月史上最热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5日发布报告说,今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再破纪录,成为140年以来最热的7月。与此同时,南北极海冰覆盖均创新低,为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更多科学证据。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7月平均气温达到了16.7摄氏度,比20世纪7月平均气温高了大约0.95摄氏度,并打破了2016年7月创下的气温纪录。

由于7月通常是全年最热的月份,今年7月也创下了从1880年开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纪录。

报告说,在10个最热的7月中,有九个出现在2005年以后。包括今年在内,过去五年的7月包揽了有记录以来最热7月的前五名。

罕见高温在西欧越发普遍

报告指出,这一波热浪最初来自北非和西班牙的热空气,并逐渐蔓延到英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西欧地区。

多个国家都在今年6月和7月份记录到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纪录,其中法国巴黎的气温更一度飙升至42.6摄氏度。

如果按照正常的气候变化,这种罕见的高温天气每50到100年才会在西欧地区出现一次。

另据美国航天局(NASA)15日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比1951年到198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93摄氏度。

美国独立气象监测组织伯克利地球研究所当天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到1900年的平均气温高1.22摄氏度。后者通常被视作前工业化时代的气温基准值。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部门主管阿恩特在15日举行的电话会议中说,如果把气候变化比作上升的电梯,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现象好比在电梯里“上蹿下跳”,考虑到今年7月没有厄尔尼诺现象的强烈影响,因此这种炎热现象几乎完全来自气候变化的影响。

两极海冰覆盖面积都缩小

该机构的报告还指出,今年7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19.8%,打破了2012年7月创下的纪录。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则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4.3%,创41年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报告,全球海平面的温度也创下新高。然而,北欧的部分地区、俄罗斯的西部和东部,7月的平均温度反比往年下降了1.5摄氏度。

美国乔治亚大学气象学的谢泼德教授表示:“在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下,我认为2019年会是有史以来其中一个最热的年份。”

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多种,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被证明是最主要的因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从2015年到2019年,世界进入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五年。

他警告,如果所有国家不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那现在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将只是“冰山一角”。

Source: Zaobao

美国领导研究团队发现 北极冰芯含大量微塑料

美国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北极钻取的冰芯中发现了大量微塑料,显示即使是地球上最偏远的水域,也难逃塑料污染的威胁。

今年7月18日至8月4日,研究人员乘坐瑞典破冰船奥登号,在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北航道展开了为期18天的研究任务。他们使用直升机降落在多块浮冰上,钻取冰芯样本。

参与这项研究的罗德岛大学研究员雅各布·斯特洛克接受路透社电访时指出,北极海冰远看似乎纯白无暇,保持了原始状态。“但当我们靠近,用正确的工具去观察时,便会看到这些海冰明显受到了污染……这让我感觉像是肚子被痛打了一拳。”

研究团队在加拿大北部兰开斯特海峡的四个地点,钻取了18个各长2米的冰芯样本。他们原本以为,如此偏远的水域受到海洋塑料污染的程度应相对轻微,但这些冰芯样本中明显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珠和细丝。

领导这项研究的罗德岛大学海洋学家布莱斯·卢斯说:“塑料的数量和规模相当可观。”

研究团队下来计划进一步分析收集到的样本,以了解塑料对鱼类、海鸟和鲸鱼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危害。

德国和瑞士科学家周三发布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除了随着海水长途漂流,微塑料也可能通过空气被吹到世界最偏远的地区,然后在下雪时倾倒到地面上。

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取自北极、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和德国的雪样本后发现,当中含有的微塑料数量远比他们预料的多。

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雪样本每公升就有超过15万颗微塑料,为所有样本中最多。另一个取自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雪样本,每公升则有1万4400颗微塑料。

这两项研究凸显,塑料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与范围之广。今年早前,美国探险家也在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塑料垃圾。据联合国估计,迄今已有约1亿公吨塑料被倾倒入海洋。

Source: Zaobao

吃出健康,吃出美丽!

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吃出免疫力,
吃出健康好身体,吃出美丽好身材。

人体需要营养素约有50多种,归纳起来分八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水、膳食纤维。每一种营养素在身体内都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平衡膳食是人类最佳的饮食结构,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

EAT01

01 晨起补水

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喝一杯温水,给身体内部做一次清理。经过几个小时的睡眠后,消化道已经排空,此时饮水,能促进血液循环,稀释血液,有利于新陈代谢和降低血压。

EAT02

02 丰富搭配营养

烹饪时,不同食材的搭配可以丰富膳食纤维。比如,饭中要有豆,再加些红薯、芋头或山药。菜中要有叶,再添加核桃、花生等坚果。肉中要加一些菌菇和笋类。汤中要加入海带、紫菜等藻类。

EAT03

03 多食谷类的好处

主食要以谷类为主,特别是全谷物摄入,有利于控制体重,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肠癌等,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粗细搭配的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提供人体所需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全谷物有稻米、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黑米、高粱、小米、荞麦,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EAT04
EAT05

04 美汤在前,餐在后

每次开饭前,要先喝汤,就好比运动前做热身准备一样,使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为用餐做好准备。

EAT06

05 要多吃苦食

多吃苦味食物可增进食欲,清热排毒,清心健脑,促进造血功能。
苦味食物不仅含有无机化合物、生物碱,还含有糖、氨基酸等。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疲劳和负面情绪。其中的氨基酸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需物质。

EAT07

06 首选天然食物

多吃天然食物,少吃深度加工的主食,比如面包、蛋糕等。虽然它们是谷类制品,但其中的油脂和糖很多,不利于身体健康。加工的过程也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营养价值比面粉本身低了很多。天然有机食物污染少,保留食物本真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有利于环保,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EAT08COV
EAT09

合理的饮食习惯、营养平衡是维持人体生命机能的源泉,是健康的基础。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多几分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

R生活 – Reality 现实

现实生活中,有奔波劳累,有酸甜苦辣,有起伏跌宕,也有欢声笑语,诗情画意,情满人间。有着描述不够的崎岖,也有着写不完的故事。

REALITY01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它们。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寻求现实生活的平衡,我们不断地缩小了自己的梦想。

REALITY02

总会有很多人,在生活中遮蔽和麻醉自我,使思绪总是徜徉在虚拟的世界中,不愿意更不敢面对现实。社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却很少想过怎样通过学习,去不断完善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成就自己。

REALITYCOV04

在现实和命运面前,我们要学会以最短的时间找到平衡点,调整好心态,懂得珍惜生命中已经拥有的事物。

从现实出发,不意味着忘记过去和放弃梦想,而是要在自己可控的资源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规划好人生的方向和目标,直面眼前每个困难,全力以赴地使现实中的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才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REALITY05

每一天简单的重复,甚至淡而无味的日子,正是修行最好的时刻。此时,只要乐观面对真实的生活,保持平常心,珍惜每分每秒,才能真切的体知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REALITY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