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est-ever temperature recorded in Norwegian Arctic archipelago
Continue reading若全球变暖不减速 我国未来土地面积或缩小三成
Sea level could rise by more than 1 metre by 2100 if emission targets are not met
Continue reading气象署报告:我国平均海平面较1970年升高14厘米
Sea levels in Singapore 14cm above pre-1970 levels –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ingapore
Continue reading新生之道
After Newater, look out for Newoil, Newsand
Continue reading下月起公用局负责保护全国海岸 重点关注裕廊岛市区—东海岸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昨天在国会表示,公用局职能扩大,将能全面统一地应对海岸及内陆水患问题,研究有效应对的策略与模型。
Continue reading多个亚洲城市海平面上升 各国应加强防洪或迁都
研究员警告,多个亚洲大城市包括东京、雅加达、胡志明市和上海,面对海平面上升的风险最大。他们促请当局投入更多资金加固防洪措施,同时考虑迁移资产和人民。
Continue reading50亿元海岸及洪水防护基金 助我国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 New coastal, flood protection fund to tackle rising sea levels
政府将成立新的海岸及洪水防护基金,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基金启动资金为50亿元。
A new coastal and flood protection fund, with an initial injection of $5 billion, will be set up to help protect Singapore against rising sea levels.
Continue readingGlobal warming causing ‘irreversible’ mass melting in Antarctica
Global warming is leading to an”irreversible” mass melting of the Antarctic ice and purging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is the only solution to slow the process, an Australian climate scientist told Reuters on 19 Feb 2020.
Continue reading学者:填海造岛效能较圩田广泛 也不影响海岸线景观
填海造岛应对海平面上升,既能缓解我国淡水不足问题,也能保护东南沿岸地区。受访学者认为,相较于建造圩田,填海造岛效能更为广泛,也不会影响海岸线景观,不过政府须进行谨慎长远的规划,确保设施规模足以抵挡不断变化的气候危害,否则将功亏一篑。
李显龙总理在前天的国庆群众大会预计,未来100年政府将投入至少1000亿元应对海平面上升给我国造成的威胁。公用事业局计划在滨海堤坝的另一端,兴建第二个水泵房以便排洪。
政府也正探讨以德光岛的小型圩田(polder)积累经验,以便抗洪,或以填海方式于东部岸外填海造岛,与新建堤坝相互连接,形成蓄水池防洪。
公用事业局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表示:“与建造滨海蓄水池的目的相似,从滨海东到樟宜一带填海建岛的概念不仅为东部海岸线提供保护,也能借此机会为后代创造新的蓄水池及土地。”
若最终成型,它将成为我国第18个蓄水池,加强我国淡水储备能力。
政府早前宣布,德光岛西北端圩田工程于2022年完成后,将为我国增添810公顷土地,相当于两个大巴窑市镇的面积。
圩田是指透过筑堤围起一片水域,将里面海水抽干形成低于海平面的陆地。与传统填海方法相比,圩田填海使用的沙土量较少,在邻国纷纷停止输出相关原料的背景下,一般认为这个方法的环境成本与耗资较为低廉。
不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刘立方教授受访时说,从设施效能来看,圩田的功能主要为防灾,功能相对单一。
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或达一米。要是碰到涨潮加大浪等极端天气,海平面甚至可能升高四米。
刘立方预测,尽管圩田的防波堤(seawall)能更轻易地加高和改良,一旦沿用到东海岸,沿线堤坝须加筑至四米以上,这“将影响周边景观,对居民造成不便”。
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主席霍顿(Benjamin Horton)教授受询时则提醒,随着海平面上升速度不断加快,圩田外的防波堤须提高,造成“圩田相对防波堤变得更深,因此圩田将更脆弱,维护成本更高”。
反观填海造岛,刘立方认为“围岛后形成的蓄水池,除了缓解新加坡淡水不足的问题,若认真设计,真正抵御海水的防波堤远离海边,蓄水池则能美化近岸景观”。
无论是建造圩田,还是填海造岛,刘立方说,在环境与工程角度看都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可行做法。不过,他提醒,气候变迁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不能低估其变化速度。“应对海平面上升绝对要长远的政策规划,每隔几年就要时常调整,确保设计有弹性,否则可能无法抵挡灾害冲击。”
霍顿则表示,除了填海,也有其他降低海平面上升风险的解决方案。“但我们更应先专注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的速度。”
Source: Zaobao
了解、减缓、适应 应对气候变化现在须未雨绸缪
气候变化对一些人而言,或许看似抽象和遥远。但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我们的年轻人本能地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全国青年理事会最近询问年轻人对新加坡未来的愿景,不少人提到环境课题。
什么是气候变化,为什么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课题?让我尝试简单明了地解释。
人类活动在大气层中释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
我们开车、乘搭飞机,开制造厂,或是在家里使用电器时,都在制造二氧化碳。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天然气来发电,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囤积在大气层中,吸收太阳的热量,导致地球暖化。
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已经比100多年前的前工业化时代高1摄氏度。1摄氏度听起来不多,但却影响重大。不仅如此,气温还在继续上升,格陵兰和南极洲冰层溶解流入大海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联合国目前预计,地球海平面将在本世纪结束前上升一公尺,一公尺约等于三英尺。这是仅仅80年后的事。但科学家的预测数字正节节攀升。因此,海平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可能比预测中来得更高、更快。
全球暖化也令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干旱变得更严重,并持续更久,降雨和暴风雨也更强烈。
新加坡已经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冲击力。我们的天气明显地变热,暴雨也下得更大。而这种情况在下来几十年内很可能恶化,这是我们许多人有生之年中会遇到的事。
多个城市到2050年将出现史无前例气候转变
瑞士近日的调查发现,到了2050年,即距离现在只有30年,世界上多个城市会出现史无前例的气候转变,新加坡将是其中之一。
我们必须为气候变化对新加坡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它将带来许多风险和后果,新的疾病、瘟疫更频密、食物短缺、流离失所的人口被迫移民,甚至可能引起战争。
因为我们身处低洼的岛屿,新加坡面对海平面上升这一大威胁时,格外脆弱。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新加坡时常淹水,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这也是我为什么先前提到,来自惹兰加由的吴阿仔大叔得在淹水时,得解救这么多受困的居民。涨潮的时候,即便没有下雨,新加坡低洼地区的排水沟渠的水也会满到边沿。一旦下雨,就会淹水。
颜金勇告诉我,他小时候一家人住在牛车水的香港街。他的父亲在那里开店。每年有几次,海水会异常高涨,水就会从沟渠溢到店门口的五脚基。没有下雨的时候,也是这样。
他的父亲需要用架子把货品叠高,避免它们碰到水。对年纪轻轻的颜金勇来说,这好玩极了。不过,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旧的淹水问题,现在已经大致解决。我们改善了排水系统。我们要求大厦建在更高的平台上,比平均海平面高至少三公尺。
这听起来很高,因为大多人身高都不到两公尺。但三公尺其实不算很高,因为在涨潮的时候,水面可以比平均海平面高出两公尺。这意味着,只剩一公尺作为缓冲来应付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大雨。
雨水会稍微填满沟渠,但雨水还有地方可以流。因为有这一公尺的缓冲空间,我们能应付现有的淹水问题。但随着全球暖化,若海平面上升一公尺,我们就不再有缓冲空间了。涨潮的时候,水已经淹到五脚基,没有缓冲空间。若大雨碰上涨潮,水无处可流,那我们就真的是“祸水难逃”了!
就如孟加拉遭遇龙卷风,或举更极端的例子,像美国新奥尔良2005年遭遇卡特里娜飓风一样,整座城市被淹没。新奥尔良大部分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那我们能做什么?三件事:了解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让我一一解释。
首先我们得针对新加坡的情况,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会造成炎热天气、极端天气、干旱、强烈风雨还是海平面上升?进而思考该怎么办。我们成立了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
我今年初到那里参访。他们有一组科学家、气象学家和他们在研究时用来模拟气候的超级电脑。
他们给我看了手头上的记录,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包括1930年代的气候记录,这记录细心地收藏在花柏山上的气象站。
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正在和邻国伙伴合作,更仔细地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他们发现比较靠近赤道的新加坡,比国际模式预测的,更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第二,我们必须减缓气候变化。换言之,我们必须尽一分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加坡已经加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措施。我们是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国之一,并承诺减少,并在2030年持平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去年推出了碳税。
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分力
每个人都可以为推广永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分力。例如记得关灯、减少垃圾制造量、再使用和再循环等。在新加坡,我们制造大量的垃圾。不论是过多的包装、食物垃圾或电子垃圾,这些都得丢弃,然后经常被焚化,如此一来又制造更多二氧化碳。
我们的垃圾埋置场在实马高岛。但它迟早会被填满,然后我们就需要实马高山丘!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年轻新加坡人积极贡献的领域。例如热衷于可持续发展的法拉·珊瓦丽。
法拉几年前共同创立了“修理咖啡店”,教导他人如何维修损坏的电子器材、家具、玩具,和衣物,让这些物品焕然一新,而不是被丢弃。
我们需要更多年轻新加坡人像法拉一样,做个解决问题和创新的人,当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大挑战。
———————
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对生活具有深远影响。长期策划和重大的投资是有必要的,以确保新加坡具备能力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解释了了解气候变化的必要,以及持续推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我们须负责任地采取及时的措施,并分许多年来担负成本。气候变化是新加坡和世界各地面临的最大挑战,但通过慎重的长期策划,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气候行动,我们可以克服这个挑战。
——环境及水源部长
马善高
Source: Zaobao
严肃看待气候变化课题 百年内或须花千亿应对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绝不容忽视,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我国很可能在未来100年花上1000亿元或以上,以采取必要防御性措施保护海岸线。
李显龙总理指出,就如组建新加坡武装部队担负国防重任一样,气候变化关乎我国生死存亡,国人应该像看待我国防务一样,极严肃看待气候变化课题。
李总理昨晚(8月18日)发表国庆群众大会演说时,以相当大篇幅谈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政府下来会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全球暖化已使得气候变得更为极端,作为四面环海的低洼岛国,新加坡除了暴雨情况加剧,气温显然也更热,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恶化,很多国人在有生之年都会感受得到。
目前,格陵兰和南极融化中的冰盖已流入海洋,导致世界各地的海平面上升。
李总理指出:“联合国目前估计海平面最迟将在80年后的本世纪末上升多达1公尺。但科学家的估计数据一直在提高,所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可能来得更快,上升幅度也更高。”
因此,我国须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保护个别大楼和发展项目,包括建造入口处垫高的地铁站。新发展项目也必须建在至少高于平均海平面4公尺以上的结构。
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和大士码头等关键基础建设,则建在至少高于平均海平面5公尺的结构上。但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李总理说,新加坡大部分地区属低洼区,须采取整体性措施加以保护。
此外,很多老旧大楼也不可能就这样抬高起来或迁往更高的地方。
他指出,一旦海平面上升,包括从东海岸到市中心的低洼区都会面对更大的风险。这不仅会影响房价,也会危及居民的安全和生活。
目前,政府已针对全国海岸线进行仔细研究,将海岸线分成不同区块,有些区块更容易受到影响,须靠不同策略去保护。
李总理说:“政府必须列出优先工作事项,从情况更为严峻的区块,尤其是市中心到东海岸,及裕廊岛一带开始做起。”
目前,在涨潮时候遇上滂沱大雨时,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的水泵会将水抽出来排入大海,好让在市中心一带的降雨能流入滨海蓄水池。
滨海堤坝 须建第二个水泵房
海平面上升时,滨海堤坝现有的水泵房(pump house)将不足以应对更大的水量。为此,我国必须在滨海堤坝对面建造第二个水泵房,公用事业局已开始为此进行规划。
此外,政府也开始在德光岛建造小型圩田(polder),累积打理圩田的经验。这是我国保护东部海岸线的做法之一,不但能为低洼区提供多一层保护,也能填海造地,用来建房子等。
另一可行的方法是在滨海东至樟宜一带填海造岛,再建堤坝把这些岛衔接起来,形成类似滨海蓄水池的蓄水池。
李总理说,在未来50至100年,我国必须做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准备。“政府会仔细检讨评估所有选项,届时再决定哪个是最好的方法。”
“在新加坡,我们可以采取长期的方案来解决长期的问题,这不是什么国家都能做到的。但在新加坡,我们就可以。”
Source: Zaobao
实况报道 – 海平面升高 土地不够用 打造海上浮城是否可行?
新加坡人口密集,土地匮乏,三分之一地区高出平均海平面不到五米,为扩展用地建立“海上浮城”的想法在许多人看来是异想天开,不过在新加坡浮动解决方案学会主席林顺兴(75岁)眼中,这正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之一。
国人最熟悉的超大型浮动结构或许是滨海湾浮动舞台。曾任吉宝船厂总经理的林顺兴介绍,利用海洋扩大活动范围绝非打破传统的另类创想。例如,全球各地为钻井平台工人打造的水上住宿(floatels)已相当普遍;日本建设了1000米长的试验性机场跑道;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有世界首个浮动农场,设施的电力全由浮动太阳能板生成,水源则从收集到的雨水过滤而得,因此比起在陆地上碳足迹大幅减少。
林顺兴提倡的“海上浮城”,倒不是让国人迁居海上,“这在社会交往上并不可行”,而是将一些位于本岛的基础设施转移到南部海域的浮动平台,例如港口、发电厂、海水淡化厂等。他笑说:“就连高尔夫球场也能移到海上来,省下我国珍贵的土地空间。”
作为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工程系首批毕业生,林顺兴兼具海事与土地工程背景,从2012年开始研究并倡导我国采用超大型浮动结构。他日前受访时耐心解释相关概念,“你坐过大型游轮出海吗?站在超大型浮动平台上,感觉就像在游轮上一样平稳。”
林顺兴认为,海上建筑既有效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恶化,也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到2021年,我国计划在登格蓄水池启用面积约45个足球场的本地首个大型浮动太阳能光伏系统,预计可满足公用事业局7%的能源需求,每年减少2万8000公吨碳排放。
林顺兴表示,新加坡单靠清洁能源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存在难度。“你看英国的离岸风力发电场,分布面积约2万个足球场总和,能给60万户家庭供电。新加坡就算在所有建筑外层和屋顶,以及地铁轨道等都装上太阳能板,也无法提供足够能源,因此要另辟蹊径。”
许多人都不知道,人类所需的七成以上氧气是由海洋浮游生物与海藻生成。林顺兴的设想是,基础设施移到海上浮体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人工管道排入布满浮游生物与海藻的海洋中,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现碳中和(carbon neutral),抵消温室气体排放。
“加上海水吸热能力远高于陆地,垃圾焚化厂将能减少能源损耗,提升工作效率。发电厂在能源转换中所需的冷却水,如果使用深海水,将比目前从近海抽取的水温低5摄氏度以上,发电效率会相应提高。”
据专家估计,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或达一米。林顺兴说,使用高标号混凝土打造的超大型浮动结构每平方米造价约2000元,远低于填海造地,寿命长达200年。“从经济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浮动建筑是比填海更好的方法。它随潮涨潮落漂浮,受海平面升高的影响也较小。”浮动建筑浸在水下的部分,则能成为珊瑚礁等水生物的温床。“公园局也无须花高价在海中放置人工礁结构,珊瑚在此安家,也可减少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加坡浮动解决方案学会正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等机构积极联系,希望可以开展相关试验项目。
林顺兴相信,“新加坡有能力与条件成为工业活动超大型浮动结构的试验基地,成为向全世界展示碳平衡成果的窗口。”
Source: Zaobao